当前位置:资讯 > >正文

下江南!下江南!在风雅吴中,如何展现“坚硬”的平城实力和云冈时代? 当前速讯

凿石开山,因岩结构,

真容巨壮,世法所希。


(资料图片)

山堂水殿,烟寺相望,

林渊锦镜,缀目所眺。

跟随着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脚步,

我们仿佛穿越了1500年,

来到了大同武州山南麓,

十里河北岸。

这些依山傍势、层叠错落的石窟,

是中国早期石窟的代表,

北朝艺术的滥觞,

史称云冈石窟。

随着近几十年的考古新发现,

我们得以发现更多飞天伎乐、菩萨罗汉、

千人千面、异彩纷呈的云冈石刻造像,

以及云冈对北方中原地区石窟造像的影响。

毫无疑问,

由云冈石窟创造的“云冈模式”,

既是佛教艺术的中国经典,

也是流播至今的审美范式。

2023年7月1日,

“经典与范式——平城实力和云冈时代”展览

将在吴文化博物馆开幕,

本次展览,

由吴文化博物馆、云冈研究院、

大同市博物馆、定州市博物馆、

沁县南涅水石刻博物馆共同举办。

展期将持续至10月8日。

人文吴中,

美丽太湖,诗意江南,

吴文化博物馆,

位于苏州市澹台湖景区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

及国保单位宝带桥南侧,

建筑面积18000余平方米。

在这个美丽的博物馆,

本次展览分三个单元,

以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

在江南讲述平城时代、创造经典,

再到成为范式的云冈故事。

▲吴文化博物馆

图源:吴文化博物馆官网

▲云冈石窟20窟露天大佛

平城时代

经典与范式——平城实力和云冈时代

定都平城的398年~494年,是北魏的“平城时代”,其时,平城成为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道武帝拓跋珪仿效中原制度的措施起,到文明太后冯氏推行太和改制运动,平城也借助北魏政权成长的契机而获得了跃进式的发展。传统的农耕文明渗透入西域文明和游牧文化的活力,从而创造出多民族交流的、融会贯通的北魏“平城时代”。

▲平国候韩弩真妻碑  北魏

云冈研究院 藏

砂岩质。是迄今所知北魏平城时期最早的碑形墓志。碑文9行63字,碑上方为圆弧形,有双龙交尾戏珠螭首图形,下刻“平国候韩弩真妻碑”八字篆额。隶意楷书,字体规范、简洁清峻,型端体正,举止平和,堪称墓铭中的上乘之作。

▲忍冬纹灰陶砖 北魏

云冈研究院 藏

灰陶质地。纹饰位于砖的正面,中间主图案呈方形,中心为8片莲瓣环绕成的宝装莲花,中有莲子,莲瓣四角各向外伸出一只植物纹,植物主干两侧对生三组叶片,顶端有一较大的叶片。植物纹样之间的空隙处各有一组忍冬纹,四周为绹索纹;主图案两侧各有一鸟衔缠枝葡萄,砖侧端饰绹索纹。忍冬纹属佛教装饰艺术的一种,是北朝装饰艺术的主流,除石窟之外也被广泛运用在北魏建筑、墓葬和生活用品上。

▲玻璃钵 北魏

2002年大同迎宾大道北魏墓群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藏  动脉影 摄

深蓝色,整体呈半球形,圆唇,圜底,造型精巧别致。分析其成分和工艺,应是中国本土吹制玻璃器的早期作品。

▲甲骑具装俑 北魏

司马金龙墓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 藏

骑兵和战马都披铠甲称之为甲骑具装。通体施黄褐色釉,上绘白色条纹,用红色条纹带描边。骑兵头戴兜鍪,左手执缰,右手持兵器。战马曲颈颔首,头戴面帘,全身披甲。墓主司马金龙,祖籍河内郡温县肥乡孝敬里。河内郡温县是两晋皇族司马氏的籍贯。

创造经典

经典与范式——平城实力和云冈时代

北魏和平初年(460年),僧人昙曜在武州山川主持开凿昙曜五窟,成为云冈石窟的滥觞。自文成帝至孝明帝,从和平初年(460年)到正光五年(524年),云冈石窟在北魏一朝营造构建60余年。60余年中,云冈石窟逐渐脱离古印度和中亚佛教造像的影响,融入中国的艺术特点,体现出佛教造像从“像法西来”而逐步本土化的演变过程。

宿白先生根据云冈石窟的历史年代和艺术源流,提出“云冈模式”的概念。在此概念下,宿白将云冈石窟分为三期,分别为:开凿于460年~470年的昙曜五窟,是平城僧俗工匠在云冈创造的新模式;开凿时间约在471年~494年间的第7、8窟,第9、10窟等,这一时期造像风格迅速汉化,造像故事题材增多,佛像面容清秀,具有汉式“褒衣博带”的特征;公元494年~524年,迁都洛阳后所修建的石窟,主要集中在第20窟以西的西部地区,这一时期的石窟窟室式样急剧变化,装饰出现不少新样式,个体造像更为清秀。

▲陶毡帐 北魏

御昌佳园北魏墓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 藏

底座呈长方形,四壁外弧,顶部中间开两天窗(有窗帘),正壁中下部开门,门两侧和左右两侧壁各开两个长方形小窗。正壁左侧窗扇保存完好,其余均已掉落。后壁贴塑一条绳索,一端分三叉固定于后壁,另一端绕过一固定圆形钮向前与先后与窗帘、门帘紧系,以控制天窗和门帘的开合。毡帐保暖性能好,便于移动,是游牧民族居住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定都平城之后,毡帐仍被广泛使用,这是拓跋鲜卑在汉化过程中保留游牧传统的体现。

▲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复制)  北魏

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出土

云冈研究院 藏

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是有纪年文字的北魏砖室墓,坐东朝西,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壁画分布在甬道及墓室壁,总面积约24平方米,场面宏大壮观,有出行图、宴饮图、夫妇对坐图及武士、伏羲女娲等多种题材。人物服饰虽以拓跋鲜卑服饰为主,但也吸收了汉族服饰的特点;墓主人手持麈尾、夫妇并坐于榻的场景,庖厨宴饮图、伏羲女娲等场面,均是北魏在定都平城后,继承和吸收中原汉魏以来的传统而体现出的墓葬文化元素。

▲佛头像 北魏

2018年云冈石窟附近出土

云冈研究院 藏

砂岩质。造像肉髻高耸,面相丰圆,双唇轻抿,结构匀称,线条明快流畅,神性的庄严中,散发着人间气息。

▲菩萨立像 北魏

1981年大同晋华宫矿马武山采集

云冈研究院 藏

砂岩质。菩萨戴三珠宝冠,双耳佩耳铛,面相丰圆。上身斜披络腋,下着羊肠大裙,腰间束带,右手持莲蕾贴置胸前,左手执桃形物垂于体侧,整体与云冈中期菩萨像风格一致。

造像衣裙腰带及臂钏仅刻出大致轮廓,是一件未完工的作品。雕像表面有明显用扁铲进行修整的痕迹,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石窟造像的雕刻工艺。

▲交脚菩萨像 北魏

1991年云冈石窟窟前采集

云冈研究院 藏

砂岩质。菩萨右手上举胸前,左手下置膝侧,双腿交叉,交脚而坐,整个身躯挺拔、修长,形象秀美,左右两侧雕供养人。交脚菩萨通称为弥勒菩萨或交脚弥勒,实际上是一生补处菩萨,即未来佛。其中,既包括弥勒,也包括成佛前的释迦、三世十方一切诸佛,以及已登十地的大士、上首菩萨。之所以做成交脚式,是为了表示其即将从兜率天起身降生人间成佛。

▲骑象菩萨 北魏

1993年云冈石窟第3窟窟前遗址出土

云冈研究院 藏

砂岩质。大象仅存躯体,四肢残缺。菩萨上身残,坐于象背之上。在早期的佛教艺术中,佛传故事“托胎灵梦”的内容被描绘为佛陀的前身释迦菩萨化身成白象自兜率天宫下降入胎。佛教传入中国后,菩萨化身成白象转变为菩萨骑乘白象入胎。

▲天宫伎乐 北魏

2018年云冈石窟附近出土

云冈研究院 藏

砂岩质。仿木结构屋檐下雕三圆拱龛,龛内乐伎梳高髻,面相圆润,身披帔帛,手拿各种乐器演奏。佛教艺术中,天宫伎乐指伎乐天人在天宫建筑中演绎歌舞的图式。在北方石窟艺术中,天宫伎乐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是现半身在天宫中表演乐舞,此种天宫伎乐是兜率天宫的天人,表现的为弥勒所居兜率天的乐舞场景;第二种为天宫伎乐腾飞于空中,表现帝释所居忉利天的乐舞场景。云冈石窟中的天宫伎乐均为第一种表现形式。

成为范式

经典与范式——平城实力和云冈时代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迁洛之后,平城与洛阳之间人员往来频繁,使得平洛道上遗留下了数量可观的中小型石窟。这些石窟大都开凿于北朝时期,分布区域集中在晋中和晋东南,河北地区也有分布。在承袭“云冈”风格的基础上,更加博取众长,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石窟艺术源流之地。

“云冈模式”提供了对我国淮河以北早期石窟进行研究分期的标准尺度。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后,继之而起的北齐、北周继续对其文化进行继承发展,直至隋唐统一全国,北魏文化参与并开创了中国文明的高峰——大唐。“云冈模式”与“云冈文化”,既是佛教造像的中国经典,也是文化传承的中国典范。

▲佛立像 东魏

定县出土

定州市博物馆 藏

白石质。为单尊佛立像,头残缺,颈纹两道,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内着僧祇支,胸部束带,带端下垂。该尊佛像身躯健壮,有别于北魏后期的秀骨清相。双勾阴线技法的应用,为东魏首创,又开北齐此种纹饰的先河。改造像体型高大,雕刻考究精美,为东魏造像中的杰作。

▲彩绘道生造思惟菩萨像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

2015年12月定州贡院西侧出土

定州市博物馆 藏

白石质。为一思惟菩萨并二弟子像,现仅存菩萨腰部以下、左弟子全身、右弟子足部以下和底座。主尊半跏趺坐于藤座上,右腿盘起,左手抚右腿。左腿垂下,左足踏在小莲座上。下身着长裙,以单阴线勾勒成U形衣纹。

▲彩绘双思惟菩萨二弟子像 北齐

1969年河北蠡县出土

定州市博物馆 藏

白石质。主尊为双思惟菩萨,均为桃形头光,两头光连在一起,各用墨线绘一尊佛像和莲纹;佛像亦为桃形头光,扁圆形肉髻,面形圆润,周围以莲纹围绕。思惟菩萨均头戴花冠,宝缯垂肩,用墨线绘发际,面相长圆、弯眉微目、隆鼻小口。

▲石雕坐佛像

北魏正光二年(521年)

1957年沁县南涅水出土

沁县南涅水石刻博物馆 藏

一佛二菩萨组合造像石,砂石质。上部造像,下为台座,身后有残半的背屏,佛座后刻有题记。主尊佛像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施无畏印,结踟趺坐于方莲台座上。左胁侍菩萨左手提香囊,右手握莲蕾贴于胸前;右胁侍菩萨左手握莲蕾贴于胸前,右手提净水宝瓶。

▲四面佛龛石造像 北魏

1957年沁县南涅水出土

沁县南涅水石刻博物馆 藏

细砂石质。四面开龛造像,共开凿主龛4个,雕造主尊佛像、菩萨像5尊,供养菩萨像1身,弟子像2身,童子像若干,龛外满饰小佛龛50个。典型清秀造像精品。

作为北朝艺术史上难得的大宗实物遗证,云冈石窟已然在1500年前就确立了强大的辐射影响力,作为统一了十六国的北方王朝,北魏以开放包容的姿态,顺应历史形势,博采众长,创造出融会贯通的政治、文化和艺术。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北魏在融汇民族文化与中外文化的过程中,促进了汉代文化与唐朝文化的连接,不仅是时代的沉积者,更是后世的开启者,中国由此迈向大唐。

BY|吴文化博物馆

图|云冈研究院 吴文化博物馆 动脉影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南丽江

审核|方天戟

标签:

推荐阅读